心经

心经 -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

玄奘译本原文

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
受、想、行、识,亦复如是。

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

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、想、行、识;
无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
无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;
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;
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;
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

无苦、集、灭、道,无智亦无得。

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。

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

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

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,即说咒曰:“揭谛、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”

逐句释义

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  • 观自在菩萨:又名观世音菩萨
  • 般若:梵文Prajna,意为智慧。
  • 波罗蜜多:梵文paramita,意为渡到对岸。
  • 行:修行
  • 五蕴:蕴:梵文Skandha,聚集或类别之意。一物质+四精神。
    • 色蕴:地水火风,基本物质元素。
    • 受蕴:人对外在刺激的感受。
    • 想蕴:人对感官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进行造像的功能。
    • 行蕴:人的各种心理活动。
    • 识蕴:人对一切认识对象进行认识的过程。
  • 空:1.对一切存在现象的绝对否定,即一切存在现象因缘而起,没有自性实体;2.对破除实体偏执后的实际形态。
  • 苦厄:各种痛苦逼迫和束缚。大意指终生由于贪欲(欲)、执着(有)、偏见(见)和愚痴不觉(无明)给身心带来的种种烦恼痛苦。

译文:观自在菩萨在修行深广无边的般若观法时,透彻地体认到构成一切众生的五种要素本身都是空无自性的,并以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度脱众生的一切苦难。

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、想、行、识,亦复如是。

  • 舍利子:人名,佛陀十大弟子之一,誉为“智慧第一”。
  • 色:即五蕴中的色蕴。
  • 受、想、行、识:五蕴中除了色蕴外的其余四蕴。

译文:舍利子,“色”和“空”没有差别;“空”和“色”也没有区别。“色”本身就是空性的;“空”并非一无所有,因而“空”就是“色”。其他四蕴——受、想、行、识也是一样,都是因缘而起,没有自性,都是“空性”的。

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

  • 诸法:世间一切法
  • 生:从无到有
  • 灭:从有到无
  • 垢:五蕴生命因污染而不清净
  • 净:五蕴生命消除污染而清净
  • 增:增加
  • 减:减损

译文:舍利子,一切诸法都是因缘生起,没有自性的。因此既不产生,也不消灭;既不会被污染,也不会被清净(不执着污净);既不增多,也不减少(不执著增减)。

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、想、行、识;无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无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;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;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;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

  • 六根:眼耳鼻舌身意。
  • 六境:色声香味触法。
  • 十二处:六根处+六境处。是一切现象得以构造的处所。
  • 十八界:佛教的一种分析法
    • 六根界:眼界、耳界、鼻界、舌界、身界、意界、
    • 六境界:色界、声界、香界、味界、触界、法界、
    • 六识界:眼识界、耳识界、鼻识界、舌识界、身识界、意识界
    • 界是元素的意思。
  • 十二缘生:
    • 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。
    • 人生命的延续的十二个环节:由愚痴(无明)为缘,就有或善,或不善;导致的各种行为造作(行);再有各种分别识的生起(识);再有各种名言概念和物质载体(名色);才有作为认识发生依据的六种感官(六处);感官和外在环境接触(触),产生了各种(受);对快乐的感受产生贪恋(爱),于是牢牢地执取外境的存在(取);于是重新策发起各种行为(有);这种行为就会导致声明的重新更生(生);生的后果为衰老死亡等等苦恼(老死)。

译文:既然一切都是因缘而起,因此诸如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蕴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境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六识,以及六根、六境、六识构成的十八界等,都是空无自性的。无明之体是空的,因此也不能断尽无明问题;以至于生老病死也是一种空相,也无所谓摆脱生老病死的问题。

无苦、集、灭、道,无智亦无得。

  • 八正道:正见、正思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。
  • 四圣谛:
    • 苦、集、灭、道。
    • 世间生命的基本特征是(苦),造成苦的原因是贪欲、嗔恨、愚痴等烦恼和业力(集),生命摆脱各种缺失和痛苦之后的自由状态是(灭),以及引导到这一状态的方法是(道)。

译文:苦集灭道也不是自性的。既无所谓智慧,更不能有所执着、有所获得。

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。

  • 菩提萨埵:梵文Bodhisattva,简称“菩萨”,智者。

译文:因为无所着,无所得,菩萨修习般若智慧时,心中没有任何挂碍。

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

译文:因为心中没有挂碍,所以无所谓恐惧,远离一切颠倒梦想,入于究竟涅槃。

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•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:音译,指最高级的、最究竟的一种觉悟。

译文: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一切佛,也是依据此般若智慧和般若观法,得到最高最圆满的觉悟。

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

译文:因此,般若波罗蜜多是一种最高的智慧,威力无比,非语言文字所能描述,能度脱众生的烦恼苦难,真实不虚。

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,即说咒曰:“揭谛、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”

  • 梵文发音:gate-gate para-gate parasan-gate bodhisvaha

译文:随后即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曰:依照般若智慧,度到彼岸去吧,大家一起度到彼岸去吧,大家速速得成无上智慧吧。